氟尿嘧啶(抗腫瘤藥物)
名稱(英)
Fluorouracil
別名
5-氟尿嘧啶;5-氟尿嘧啶
適應癥
消化系癌(胃癌、結腸癌、肝癌、胰腺癌、食管癌等)、乳腺癌、卵巢癌、宮頸癌、絨毛膜上皮癌、惡性葡萄胎、膀胱癌、肺癌、皮膚癌、頭頸部癌。
用量用法
1.靜注:1次500~750mg,隔日1次。國外常用的“飽和”劑量法每千克體重為12~15mg,連續(xù)4、5日,以后改為隔日1次,出現毒性反應后劑量減半。也有人采用一開始每平方米體積即給500~600mg,每周1次的方法,而不用飽和劑量。1療程總量成人可達5.0~7.5g。
2.靜滴:毒性較直接注射為低。一般為每千克體重15mg,溶于等滲鹽水或5%葡萄糖液中,滴注2~8小時,每日1次,連續(xù)5日,以后將劑量減半,隔日1次,直至出現毒性反應。治療絨毛膜上皮癌時可將劑量加大到每日每千克體重25~30mg,溶于5%葡萄糖液500~1000ml中靜滴6~8小時,每10日為1療程。
3.動脈內滴注:根據部位不同每千克體重可用5~20mg,溶于5%葡萄糖液500~1000ml中靜滴6~8小時。
4.局部應用:5%~10%軟膏外用,每日1~2次。也可作腫瘤內注射,每次劑量250~500mg。
5.口服:一般每日300mg,分3次服,總量10~15g或連續(xù)服用至出現毒性反應,即應停藥。
注意事項
1.胃腸道反應有食欲減退、惡心、嘔吐、口腔炎、胃炎、腹瀉,嚴重者有血性腹瀉。
2.骨髓抑制: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,嚴重時可有全血象下降。
3.局部刺激:注射部位可引起靜脈炎。動脈滴注可引起局部皮膚紅斑、水腫、破潰、色素沉著。
4.神經系統(tǒng):少數可有小腦變性、共濟失調。
5.脫發(fā)、皮炎、甲床變黑等。
6.氟尿嘧啶毒性較大,有以下情況者應減量: (1)一般狀況差,蛋白質消耗或有吸收障礙者; (2)廣泛肝轉移并有黃疸者; (3)曾經接受大面積盆腔照射者; (4)廣泛骨盆轉移者; (5)過去曾多次用過化學治療的病人; (6)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及過去作過腎上腺或垂體切除者。 7.停藥指標: (1)腹瀉每日5次以上或有血性腹瀉者; (2)白細胞降至3000/μl以下,血小板降到8萬/μl以下以及血象急劇下降的病人; (3)出現神經癥狀時; (4)粘膜反應嚴重及色素沉著明顯的病人。 8.劑量應嚴格掌握,過于肥胖或有水腫的病人可按體重計算。
儲存、有效期
[制劑] 針劑:每支125mg(5ml)、250mg(10ml)。
復方氟尿嘧啶片:每片含氟尿嘧啶50m